兜兜转转的十年
- Zongzi
- Jan 6, 2024
- 6 min read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啊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 王小波 《黄金时代》
小时候我家住得很偏(其实现在那里通了地铁也不算偏),上学放学都要我妈开车接送,放学了也没机会和同学出去玩,像他们一样去小卖部买零食或是到某个同学家里一起写作业。那时手机还没那么普及,上网也还是件新鲜事,放学以后有大把的时间我都用来看课外书。我读的书很杂,看百科全书,成套的《国家地理杂志》,家里订阅的各种杂志(《读者,《海外星云》),也看小布老虎丛书(那时的小布老虎丛书真好看,印象深刻的有《怪老头儿》,《嘭嘭嘭》,《我的妈妈是精灵》),秦文君,黄蓓佳,杨红樱,我都看,还有郑渊洁写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我也看了好多遍。而这当中让我念念不忘的一本书,是张小娴写的《面包树上的女人》。
我是在金鹰的6楼买的这本书。那时候金鹰还是南京最时尚的购物中心,记忆中永远灯火辉煌,冬天外面即使冰天雪地金鹰里面也一定暖气开得足足的,温暖如春。1楼到4楼卖服装,5楼和6楼卖厨具和进口食品,那时的我看到琳琅满目的日本零食就走不动路,还有一个专门给小孩子做手工的角落。去年年末到台北玩,去信义的诚品书店的顶楼也看到很大的一片给小朋友做手工的区域。那天正好是双休日,长长的手工桌旁边坐满了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看到他们认真摆弄手里的手工,我突然想到自己也曾像他们一样,在金鹰的6楼认真地给胶水画上色,耐心地等柜台的阿姨把胶水画放到烤箱里高温定型,再同底下的铁盘一起放到冷水里冷却,然后擦干放到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给我带回家,贴在家里的窗户或者冰箱上。
金鹰的6楼还有两排卖书的长廊,那里书的选择不多,但相比我常去的新华书店有更多的港台文学,《面包树的女人》就是我在金鹰的6楼发现的。不知道那时的我是因为什么原因被这本书所吸引,我不过才上小学或者初中,没有恋爱经验也没有去过香港,但鬼使神差地买了这本讲三个香港女人恋爱成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程韵,她的好朋友叫迪之和光蕙。她的第一个男朋友叫林方文,是个才子,给流行音乐写歌词红遍大江南北,出现的时候永远带着一顶鸭舌帽,想程韵的时候不会给她打电话但会静静地呆在房间里折纸飞机,两个人拉拉扯扯之后分手,然后女主遇到了一个叫徐起飞的外科医生,他们在一起,不久之后分手,她又回到了林方文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个讲男女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的故事让当时的我看得如痴如醉。那时我想象自己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像程韵一样的女人,有几个之心的死党,在几个男人之间纠缠不清、拥有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暧昧不清的爱情,然后最后选择义无反顾毫无保留地爱上一个人,住在像香港一样繁华的城市里,自己有一间单身公寓,不大但一定要在市中心,最好打开窗户能看到远处的大海和连绵的高山,双休日的时候会和好友在家附近的咖啡店喝精致的下午茶,这大概包括了我对于成人世界的全部想象,而这一切想象的来源都出自《面包树上的女人》。
这本书是1993年出版的,那年张小娴才26岁,比现在的我还要小几岁。而现在的我也没有过上当年想象的都市丽人的生活,可能唯一实现的就是住在了一个和香港一样繁华的大城市,虽然不在市中心(我也说不清曼哈顿的市中心在哪里,是办公楼林立的中城,还是时代广场,或是洛克菲勒中心?)但也在位置方便的东村,步行可以去日本和韩国超市买菜,有各式各样好吃的中餐,甜品和咖啡,虽然比不上南京像红庙这样的小区,楼下就是每天都要排队的鸭子店和大潘记鸭血粉丝汤还有菜场,但在北美这样满是burbs(郊区)的地方已经算是相当方便。刚搬进这间东村的公寓时里面除了一张床和餐桌还有两把椅子什么都没有,但幸好步行范围内的无印良品和CVS可以解决我大部分日用平需求。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去一趟无印良品,先是买被套和床单,然后买餐具,后来还了装衣服的收纳柜,几乎要把他们家卖的所有东西都搬回家。再后来从伦敦空运过来的行李到了,再过几周海运的家具也到了,算是暂时在东村安顿了下来。
我的公寓是个大通间,就在大马路边,虽然不算是特别繁忙的一条街但从早晨8点开始就能听到观光巴士的轰鸣声——纽约街头无时无刻可以看到双层的观光巴士,而这些巴士带游人经过华盛顿广场之后一定会经过我的公寓再往南走,开往中国城。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早上都能雷打不动地听到这些观光巴士从我的公寓前呼啸而过。公寓在5楼,可以清楚地看到街上走过的行人和开在街对面的Chipotle。墨西哥菜是我来纽约之后喜欢上的菜系,大概是因为这里墨西哥裔比较多,墨西哥菜相当正宗,他们做的Jalapeno(墨西哥辣椒)吃下去辣味直冲脑门,对于喜欢吃辣的我来说很是带劲。不知道Chipotle算不算得上是正宗的墨西哥菜,但因为它的辣椒足够辣,每每当我想吃辣但又不想花三四十刀点川菜的时候会去吃上一碗。公寓对面的Chipotle总是灯火通明,开门早,打烊晚,有时晚上九十点我还看到有人坐在店里的窗口边吃饭,后来查了营业时间发现他们早上10:45开门,晚上11点才关门,算得上是这条街上的深夜食堂之一了。
这家夜里总是灯火通明的Chipotle常常让我想到小时候家对面的苏果超市。我从出生以来就住在一条叫做大石桥的街上,我们家在大石桥6号1单元的2楼,一边对着小区里的另一栋公寓楼,另一边对着大马路,马路的对面就是一家小小的苏果,从卧室的窗户向外看,能清楚地看到苏果便利白亮亮的招牌和进进出出的人们。那间公寓也在大马路边上,虽然说不上是什么主干道但是一条相当繁忙的马路,路边全是小店,小吃店,影碟店,文具店,奶茶店,据说当年的我拿着自己的零花钱,在这条街上能从头买到尾。印象中家对面的苏果超市虽然不大,但东西应有尽有,每次进去都像过节。
后来回国的时候我又去这个苏果看了看,才发现,真小啊,货架上零散地摆了一些零食,像是摆了很久包装袋上都蒙了一层灰,灯光很暗,远不是记忆中那个光亮热闹,摆满琳琅满目商品的苏果。但又觉得庆幸,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就不住在这条街上,路边的小店也不知道换了多少店家,这个苏果竟然还在。自己兜兜转转了这么多年,搬过大半个地球到波士顿,后来搬到纽约,然后又去伦敦,再回到纽约搬进东村这个小小的公寓,竟然和我最初住在南京的家有几分相似。
想到电影《甜蜜蜜》里曾志伟饰演的豹哥,从香港逃难到纽约,和张曼玉饰演的李翘搬到一个没有窗帘没有家具只有一张床的空荡荡的公寓里,在纽约的中国城暂时落脚。有一天他看着窗外,对李翘说,“这里像极了我们三十年前的油麻地,街道窄窄人多多,店铺小小却什么都能买到,有茶餐厅也有凉茶店。我十一二岁在油麻地混,想不到几十年后,又回到这种地方,真糟糕。”我没有豹哥那么悲观,只是觉得有些感慨,当年带着两个行李箱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到大洋彼岸的波士顿,以为自己会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但走过了北美和欧洲,现在又回到了像以前住过的大石桥的公寓,觉得自己走了很远但兜兜转转又在原地踏步。但这样的纽约反而让我觉得有些安心,离南京那么远,自己好像又没有离开过,住的还是和原来一样的公寓,生活好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还是那个趴在窗边看苏果超市前人来人往的小女孩。
(还在营业的苏果,已经变成了好的)

(大石桥6号,曾经住过的公寓,能看到苏果的窗户)

(家门口曾经繁忙的街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