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乏感
“到了四年级就基本上没课了,就全在外面找实习。我就觉得一个是对未来就业的紧迫性,然后生活压力的焦虑感,其实就是期待和现实的落差比较大。”
“有时候我跟他们交流会看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其实一方面,他们不会有那种真正的匮乏或贫困感。他不会掉到生活的下面,因为你有父母,或者周围环境的支撑,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匮乏感。”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贫瘠过。“
”就是这个需求增加了。但是满足需求的这个供应方,好的,达到体面的生存的标准的供应方又不够。有一段时间是认为这个落差是能通过增长知识,你努力,你去进修能解决。这个时期很短暂,大概是三年,四年。然后发现你再怎么努力,因为它是个结构性的问题。经济如果是平缓增长的话,它能容纳的那个社会流动空间就这么大,然后就沮丧。“
”远方的暴政。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失控感。“
"尤其是进到大学里面,你就觉得他们的生命被掏空了。像一个空心人来到了你的身边。带着塑料的气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而且从小引导他们的就是单一化的应试标。那个对人伤害特别大。"
”遥远的亲切。我有时候挺想把他们写下来。但是重新建立关系很难。是啊,好多年没回去了。“
今天是新年的第三天,周一,2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开始回复邮件,一直工作到深夜。今天是我停薪休假的第一天。
如果问十年前上大一的我,期待十年后怎样的生活,我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在台北一家小小的出版社工作,坐着一份收入不高但很幸福的工作。每天可以看喜欢的书,晚上骑着摩托车下班,在路边的夜市吃完饭,喝奶茶,然后回到温馨的家,一间小小的但是舒适的公寓。
我不会想到,十年后的我,每天都要马不停蹄地工作到深夜,即使是扒两口饭的时间,都要两眼紧盯着邮件,生怕有人找我。一天24小时,工作邮件从来不会停。前几天休假,我每天在固定一个时间查邮件,大概摸索出了一天我会收到多少封邮件,在350封到500封之间浮动。算下来,一天醒着的15个小时里,每分钟至少一封邮件。虽然不是所有的邮件都与我有关,但我也要花精力读邮件上写了什么。如果是找我的邮件,大多都是派活的。大概就像期末冲刺期间收到不同老师布置的作业,永远不会停。手上的活积得越来越多,未读邮件的通知仍然在屏幕右下方闪烁,每到十二点后,收到的邮件的日期变成新的一天,而工作仍是没有要被做完的意思。毕业前的人生满是应试,毕业后的人生满是工作。时间过去了,地点也变了,但我的生活,好像没有变过,仍是一个一个的deadline,天昏地暗地劳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今天读了《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作者笔下的学生,有许多我的影子。
”在具体的课堂中,黄灯会感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果子。孩子们的面目越来越相似,就像是工厂里的标准化构件。
“大学教育的质量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黄灯感慨道,这一段在人生中无比重要的时光若没能沉淀到生命里,而像泡沫一样浮在表面,是很可惜的。“
以前的填鸭式教育,标准化考试,到现在复制粘贴产出一丝不苟的法律文件,在我看来,惊人的相似。
我们小时候,总会被教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是为了长大后更好的生活。而当我们终于到达了彼岸,即使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却仅仅是从填鸭式教育,转变成了填鸭式生活。而这一刻,我想好好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在为什么而生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