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Writer's pictureZongzi

2023年初

2022年已经是过去式了,虽然说起来还有些不习惯,但今天是2023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而上一周发生的一切都算是2022年的年末了。去年的最后一天,我们睡到很晚才起,出门的时候虽然才三点多,但天已经快黑了。我们去Camden的二手市场逛了逛,吃了一个巨大的波兰热狗,在雨下得更大之前回了家。晚上在家里喝了鸡汤,吃饭的时候又重温了一遍《甜蜜蜜》,虽然没撑到12点就上床了,但周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楼上邻居的音乐仍是让我们到12点仍没睡着;两个人辗转反侧了很久,打开手机看时间时正好是12点整,还特意把显示着00:00的手机屏幕截屏了作为留念。我们就这样进入了2023年。


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很早就起了,为了赶早上8点的火车去布鲁塞尔。虽然坐欧洲之星不如坐飞机那样繁琐,但仍要提前一个多小时到,排队经过安检,出境然后入境;申根边境的海关像是没睡醒,翻了好久才翻到我们护照的签证页,又来来回回看了很多遍我们的护照才终于下定决心在某一页上盖了章。欧洲之星上为我们提供早餐的乘务员和几周前我们去巴黎的火车上是同一个人,车上的无线网仍然是用不起来;整个列车空空的,大概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在家里睡懒觉吧。到布鲁塞尔的时候因为时差已经是上午的11点了,但整个城市像是没有睡醒一样,街边的大部分商店都没开门,街上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最热闹的是城中广场旁边的星巴克,里里外外都坐满了人 - 不管是美国游客还是欧洲游客,星巴克永远都是大家坚强的后盾,它开得最早,关得最晚,节假日也一定营业,而且永远开在旅游景点人流量最大的角落。以前在纽约生活的时候对星巴克充满了鄙夷,毕竟曼岛上独立的咖啡馆太多吗,随便走几步路就会经过麦当劳和Dunkin,星巴克几乎和CVS一样开在每一个街角,但到了欧洲来了之后才慢慢体会到星巴克的可靠。即使在伦敦,有的咖啡店也在下午三四点就关门了。星巴克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喝到加了奶油的drip coffee的地方,所以我们是反而搬到了英国之后成为了星巴克的常客。除了星巴克,布鲁塞尔在新年第一天开门的还有摆满了各式各样巧克力的纪念品商店和华夫饼店,街上的游人也几乎人手一个纸盘装的华夫饼。以前在波士顿生活的时候在哈佛的旁边有一家很小但是人气很高的比利时松饼店叫Zinnekens,那时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去那儿吃松饼,或是去那家店旁边的一家叫BerryLine的酸奶点里吃酸奶。我刚去波士顿的时候那里还没有那么多好吃的,等我走的时候我家对面不仅开了一家东西很全的韩国超市,各式各样的中餐和珍珠奶茶店也开始遍地开花,在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只知道Kung Fu Tea,后来在中国城开了日出茶太和贡茶。那时并没有觉得美国的城市更新换代有多快,但现在和欧洲相比,才觉得美国社会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认可还是比欧洲要高不少。在布鲁塞尔我们也看到了珍珠奶茶店和兰州拉面,上次去马德里的时候也看到了小龙坎火锅,但哪里都不像纽约一样,可以吃到煎饼油条喝到鸭血粉丝汤,我们住的地方走几步路就可以到KTV和日本超市,坐十几分钟地铁就可以到城中的韩国城吃牛肠锅和老虎堂。


这些不自觉的比较常让我陷入深深的怀疑之中,而新年的到来也在不断提醒我,我要在这个陌生的灰蒙蒙的国度开始度过新的一年。在搬离纽约之前因为搬家和清空公寓我们忙得焦头烂额,几乎没有闲暇和这个城市道别,但仍然花了一个下午在我们家附近的中城走了走,走到经常去的河边散步,再原路返回。我们是去年的年初才第一次发现了这个沿河的公园,沿着河边走可以很清楚得看到河对岸的罗岛,路面上缓缓行驶的公交车,散步的行人,光秃秃的樱花树,亮着橘黄色的灯光看上去很敦实的公寓楼,虽然仅仅隔着一条河,但河对面的罗岛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以前我们在河边散步的时候也曾说道,如果留在纽约,不如就搬到罗岛吧,那里看上去静谧而舒适,更让人放松,又可以坐缆车轻易地到曼岛中城,春天的时候樱花盛开,像是处在童话世界里。我们沿着河边走了很多很多次,偶尔口渴了会在二大道的一家冻酸奶店买上一瓶水和一大杯冻酸奶在路上吃,直到要离开纽约的前一两周,我们处在收拾行李和联系猫咪航班的闲暇之余终于下定决心来罗岛看一看。那天正好是工作日,我们避开了晚高峰,所以缆车上的人并不多。曾经在无数次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天上来来往往的缆车,里面显得又小又挤,里面站满了通勤的上班族,我总是暗自庆幸自己不在那狭小的空间里。但那次坐上缆车的时候,我们还是被在空中看到的曼岛的景色所震撼。曼岛就是这样,你处在当中的时候只觉得无时无刻被压抑的摩天大楼所包围,而你只渴望一片空旷的绿地,可以远远地逃离这座钢筋水泥的森林;但当你离开曼岛的那一刻,当你在空中俯瞰这组城市或是你离开之后无疑在街角看到了一张曼岛的照片然后立刻认出来这是你曾经生活的地方,你就会开始意识到这座城市的魔力。你在拥有它的时候拼命想要逃离,因为它密集到你喘不过气,但离开之后你又会想念它的密度和疯狂。我在缆车上俯瞰曼岛的那一刻,第一次感到有一丝丝的后悔:我们真的要决定离开这个城市吗?


然后我们很快的离开,在大洋的彼岸安定下来,也开始旅游,去墨西哥,法国,西班牙,比利时,也在计划着下一次逃离伦敦,去日本,回国呆上一阵子,也想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多去英国的其他地方转一转,逃离伦敦的阴冷,相对快乐地度过这段时光,但仍然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低沉的情绪里。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在一个考卷上答错了一道明明可以拿满分的大题而后悔不已,但正确答案又还没被公布,明明知道继续纠结这场考试已经没有意义,但心中仍然放不下那道有可能答错的大题而惶恐不安。那曾经只是在心中萌芽的一丝丝的后悔好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在吞噬着我,让我反复质问自己:我真的做了对的选择吗。从各种世俗的意义上来说,留在纽约或者留在美国都是更好的选择,能更早得过上更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所有人忙忙碌碌到头来都是为了住大房子,往冰箱里塞满新鲜好吃的食材,能随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地旅游,生活富裕又充实。年少的时候也曾觉得按部就班的生活很无聊,那时想要去冒险,想要去尝试新的东西,不想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但惰性也随着年龄成倍增长,习惯像是温柔的野兽,在不经意间把我们重重包围,让我们动弹不得。年少的时候曾觉得能搬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是最让人激动人心的事情,但现在对于经历过跨国搬家的我来说,却只让人疲惫。最清晰的转变可能是最近一次的旅行;虽然以前我也很讨厌临行的前一晚疯狂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去机场,但从来没有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有过打退堂股的念头;不管多累多赶,回想起来都是充满幸福的。但这一次在连夜收拾行李的时候,我想到还要早起坐两个小时的车到机场,还要做十多个小时的飞机,下飞机以后还要再坐车到旅馆,突然有些心灰意冷,是不是这几天呆在家里反而会更轻松呢。最近也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在Zillow上看别人出售的房子,看卫生间有没有浴缸和窗户,厨房有没有煤气灶和足够的储物空间,有没有院子或阳台,开始渴望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所以会怀念在纽约构建的一片我们的小天地,也会羡慕早早在加州买大房子的同龄人,好像他们比我们更早进入那个舒适安逸的世界,而我们却晚了一拍。


但谁又不知道哪里都是围城呢?安逸太久也许会想要逃离,而在外漂泊太久又会想要安定下来;一个烦恼解决了会立刻有新的烦恼,而即使得到了真正想要的东西也会迅速有新的欲望,我们总不会满足。我望着现在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虽然只是四点但天色已经渐渐变暗;今天也要过去了,我好像除了发牢骚和后悔之外什么都没有做;新年的第一周也很快要过去,我也就要这样无所事事地度过2023年的第一周。今天又重读了一遍Mary Schmich 97年发表在芝加哥时报上的文章,里面写了十几条她给年轻人的建议。很久以前就在网络上读过中文版,对她坚持要年轻人擦防晒霜的建议记忆犹新。这一次重读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最喜欢的是她写道:


“不管你做什么,都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对自己太过苛刻;你的决定一半都是运气,其他人的决定也一样。”

从去年搬到伦敦到现在,我花了很多时间反复回想这个决定,也试着通过种种方式说服自己这是正确的选择,但好像都是徒劳。毕竟人生并没有百分之百完全正确的决定,我们经历的一切也都是好坏参半。去年的我经历了太多的自我拉扯,今年想要更加洒脱一点,向前看;毕竟,我们的选择一半都是运气,而为未来焦虑并不会阻止坏事的发生,就像Mary写的一样,“不要为未来焦虑。或者说你可以担心,但也要明白焦虑就像你通过嚼口香糖来解代数公式一样没用。你人生中真正的麻烦都是你意想不到的,比如在某一个无所事事的周二下午四点突然向你袭来。”新的一年里,我希望少一点焦虑,即使一天无所事事也不要责怪自己,毕竟昨天虽然什么都没做但喝到了好喝的奶茶,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也并不是真正的一事无成。










7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